黛妃书屋 - 经典小说 - 从陈桥到崖山在线阅读 - 哲宗亲政篇

哲宗亲政篇

    高太皇太后仿佛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,把之前贬出朝廷的一些重臣召了回来,重新安排到重要岗位。如苏轼、范纯仁。这是她为保住自己创建的理想社会留下的最后一道保障。

    关于她,最后一点要说的是她的安葬规格。作为太皇太后,她的墓本应是园陵,却建成了山陵。那是皇帝才有的资格。她的随葬物使用了纯金,而宋英宗、宋神宗只用了镀金。而高氏生前一直自我标榜、最自豪的一点,是节俭…

    高太皇太后死后一个多月是宋朝近10年来最安静的日子,没争斗、没诬陷、没黑名单、没派系,笼罩在开封城上空的政治空气是透明的…久违的清新宁静终于又出现了。多么美好的日子,最后还是被旧党人打破了…

    10月,吕陶和范祖禹这两位神仙哥长篇累犊写了好几篇奏章,表达了他们很急很焦虑的心情,至于原因,只是因小皇帝太安静了。

    吕陶的奏章里说:皇帝你好,这一个多月里你都在想什么呢?估计你啥也想不清,所以我指出两点:1不管你要起用谁,要做哪些事,都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去考虑。2关于伟大的故太皇太后,她是我们完美无瑕的太阳,哪怕陨落了,也不能怀疑她曾有的光辉。我建议你向仁宗皇帝学习,当年刘太后去世,他下令不许任何人议论天圣年间的是非,保证了朝局的安稳,更维护了刘太后的尊严。同时也造就了仁宗自己的孝子之名。这才是你应所思所想所要做的事…

    奏章送进去了,宋哲宗继续安静…

    这还了得?范兄,请你接着上,不服就整服他!10月的范祖禹写了几篇奏章后,局势突然有了新变化。月底,宋哲宗颁布了他亲政以来的第一条命令,给乐士宣等6个内侍复官。11月,范祖禹立即抓住新重点,奏章就拿这件事说起!他说:皇帝你好。你现在亲政已快2个月了,天下人都看着你,你没施行一项善政、没访察一个贤人,却给身边太监升官,这会让天下人说你闲话的,能不能注意点?

    宋哲宗继续保持安静…

    范祖禹火了:我要求追回任命太监的诏书!

    宋哲宗还是安静…

    范祖禹决心顶到底,他要求面谏,和皇帝当面说清楚!

    这次哲宗同意了,给了范祖禹当面说话的机会。范祖禹不愧是在斗争中幸存的精英分子,见面后他立即把太监扔到一边。说起了整个旧党集团达成共识、一致关心的问题——怎样打压新党集团。防备一切可能出现的危险!

    范祖禹发挥自己现在还在世的人中历史第一大宗师的功力。全面回忆从熙宁变法到元丰改制这15年里发生的每一件事,论述从王安石到蔡确、章惇每一个变法派高层的jian诈本性。长篇大论精彩纷呈,说了好半天,发现宋哲宗仍还是安静…

    时间到!他只好告退走人。总不能拎起宋哲宗的龙袍领子。命令皇帝一起高喊变法派该死吧?

    消息传开,旧党一片茫然,小皇帝到底在搞什么?这样安静,实在让人心惊rou跳。不过也很可能什么都没搞,因他和高太皇太后在世时一样嘛,一直很安静…安静中有的人变得松泄,有的人开始收拾行李,准备闪人!

    斗争中幸存的人都有独特预感,尤其是那些被斗争过的人。如苏轼,他感觉到危险在一步步逼近!他预感对了,不久后,宋哲宗全面开始对章惇、吕惠卿、曾布等新党人复官。复官,并不是一下子恢复到原来官职。而是一点点向上升,从闲散的、只有工资没权力的“宫观”职,如章惇这时是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,只是主持了一个道观,从这基础上升起,给一点点小实权…

    只是这种程度的升职,苏轼立即决定撤退!他写了辞职信,主动要求外放。哲宗同意了,临走前,苏轼写了份奏章,这份奏章在历史里很有名,因历代公认,苏轼当时说得太理智、太耐心、太切实了“…陛下圣智绝人,春秋鼎盛,臣愿虚心循理,一切未有所为,默观庶事之利害,与群臣之邪正。以三年为期,俟得其实,然后应物而作,使既作之后,天下无恨,陛下亦无悔”意思就是皇帝你是超级天才,年龄又处在最好的阶段。臣希望你放弃高傲遵循道理,在什么都没去做之前,先静观事情发展和臣子们的心性。要观察三年,等你看清楚,心里有底,然后再找个好机会开展工作。这样,你做了后,天下苍生才不会产生怨恨,你自己也不会后悔…

    现在让我们来切换视角,以宋哲宗的眼光来看——

    关于吕陶,他提出的两点让宋哲宗蔑视。自从亲政以来,我什么都没说没做,为什么你会怀疑到新党重新登台?开口闭口都是国家利益,似只有旧党才能代表国家利益,反之如引用新党,就是败坏国家利益了?谁给你的唯一确定权?你是皇上还是我是皇上?第二点让人更忍无可忍,以高太皇太后8年多来的作为,我早已身受其害,不追究也就算了,你居然要求我出面,去压制要求清算的声音?是可忍孰不可忍!尤其过分的是,为达到目的,你还搬出了仁宗对刘娥的例子。这简直是荒谬!试问刘娥改变过宋真宗的国策吗?她唯一废掉的是真宗时代的拜神风波。透过这两点可清楚梳理出吕陶的小心思,不用新党、尊崇高太皇太后,这2点达到,旧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!

    分析出这2点,宋哲宗能保持沉默,已相当有涵养了…

    关于范祖禹,他提出的太监问题看着很正义、很光明,里面却有内幕。首先注意是复官而不是升官,这个区别很重要,也就意味着这几个太监以前是被贬职的。被谁贬的呢?只能是高太皇太后?事情清楚了,这些太监得罪了她,而宋哲宗急于奖励他们,证明当初发生的事是他们因小皇帝而得罪了高太皇太后…忠于皇帝的,难道不是忠臣?为什么不可以表彰?

    答案是不可以!以旧党所坚持的真理标准,内侍一律都是小人。不可以亲近、不可以封赏!实在要赏,也要排到我们这些“正人君子”之后!这理论看似不错,至少曾经的历史都证明了太监真是妖孽一般的生物,他们强大后,大臣、皇帝、将军、国家都会死得难看!所以必须压制,不能给好脸!

    但宋哲宗最生气的也正是这一点!太监不好,可太监忠于我。你们大臣好,可都做了什么?

    众所周知,宋哲宗极为尊重自己的父亲,他一生都沿父亲走过的脚印前进。同时他也爱自己的母亲。像天下每一个儿子一样。希望母亲健康、快乐、尊荣。可这些他都做不到。在奶奶高太皇太后、旧党大臣们的压制下,他不仅没法延续父亲事业,连母亲应有的权益也不能维护!

    赵煦的母亲姓朱,开封人。生在一普通人家,父亲叫崔杰,很早就去世了,母亲带着她改嫁朱士安,因之姓朱。这些朱氏都不知道,甚至对朱家的印象都很模糊。因她还在童年时,就被寄养在一叫任廷和的人家里…一失去生父,继父也不愿养在身边的女孩,生得还很美丽。她命运会是什么呢?很简单,几乎没例外——及早嫁出去。幸运的是朱氏“嫁”进了皇宫。说嫁其实是不标准的,她最初只是一御侍,一没身份的下人。不过根据皇宫法律第一条,皇帝对所有女性都有合法侵犯权。说嫁也能贴一点点的边吧?

    一偶然机会里,她被宋神宗“侵犯”了,命运随之改变,她居然怀孕了,这孩子就是宋哲宗赵煦。从这时起,母以子贵,她一步步在杂乱森严的后宫里有了地位,再之后,她又生下蔡王赵似、几位公主,成了位身份稳定的贵妇人…

    身份巨变,朱氏的想法却不多。宋神宗儿子很多,哲宗只是第6子,以这样的排名顺位,加上她本人低微的出身,根本不能去想什么。奢望会害死人的,只要她儿子都健康,亲王封号稳稳到手,她也就知足了。可人生只在潮流里浮沉,谁能主宰自己的命运?到神宗去世前,赵煦的5位哥哥全都病死了,赵煦由此变成了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…

    宋哲宗登基,朱氏身为皇帝生母,地位反而走低了。高太皇太后从前是跋扈型的儿媳妇,现在是凶狠型的婆婆。她从自己的当年经验里得到了真理,想独霸后宫,必须压制每一个敌人,哪怕是潜在的!朱氏就首当其冲,首先是不给名份!

    朱氏本应是皇太后,却只给了皇太妃。皇太后是宋神宗的正宫、出身名门、前名相向敏中的孙女向氏。在高太皇太后眼里,向氏是没威胁的,第一早就服了她。第二向氏没儿子,注定了只有现在没未来的人,拿她去打压朱氏,真是绝配!

    下面是具体的打压手段:

    经大臣们提议,高太皇太后批准,在神宗去世3年内,皇太妃要服丧,衣服褥裍等用品的颜色要浅淡。每年生日、例行年节日,所得物品及冠服的等级颜色,比皇太后减损1/5。出行时只可用青色伞,乘车用肩舆,不许用皇太后的标准配置六龙舆。每月费用与其他嫔妃混在一起,不单独别立。不立宫殿名。不许单独走皇宫正门宣德门。3年过后可使用红色伞,但仍不许用黄色、用五龙舆、不许单独走宣德门!

    这些,小哲宗只能远远的看着,不仅没法改变,连安慰下生母都做不到。每天他除上学听课、上朝静坐外,回到后宫就和高太皇太后住在一起,连和生母见一面都很难!

    这些,范祖禹你们这些大臣怎么不管?甚至这些还都是你们一手造成的,居然还有脸到朕面前谈忠诚和奖赏?

    至于苏轼,他是最让宋哲宗吃惊的。传说中有种很罕见的人,他们说什么都让人第一时间觉得有道理、非常的有道理,可转念一想,就会被气得满脸青筋。苏轼的这篇奏章就是这样。

    做事前要三思而行、看准摸清了才能下手…这难道有什么错吗?有!非常错!在宋哲宗来看,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荒谬!

    如他是第一天当皇帝,从没接触过政务,大臣们这样的要求不过分。可整整8年多了,他冷眼旁观,看清了太多的人和事,他看到了一个个大臣是怎样的嘴脸。请问:人还是这些人,继续看,3年后能看出来什么?他们会改变吗?如改变了,就证明他们和从前不一样。一前后不一致的人,适合当国家领导人吗?如不变,这3年是不是种纯粹的浪费呢?

    而3年,这时间的长度更是非常恶毒的。3年时间足以改变太多的事,尤其处在青春适应期的少年人,连续三年无所事事,他们会习惯懒散的日子,想重新振作起来,相当于换个思想习惯。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(提前剧透一下:宋哲宗的生命还有仅仅6年多)

    苏轼的奏章没回复,宋哲宗不予置评。这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不良的记录,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根据这一点证明:赵煦他急燥轻佻,是个不懂事的毛孩子,辜负了苏东坡的一片好心…

    12月,苏轼走了,他是元祐大臣里第一个主动逃离京城的人。在他来想,这会带给他安全,他在向所有人表示:我不再玩了。可惜这9年里他做过了什么,他忘了,有些人可不会忘。且历史一次次证明:面对争斗选择退场的人,死得要比斗到底的人还惨!

    耶律阿鲁扫古因平叛不力,被撤去了职务。辽道宗任命名将耶律仁先之子耶律挞不也为西北路招讨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