黛妃书屋 - 言情小说 - 我求生欲很强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397

分卷阅读397

    现在圣人又命我们就地筹粮不说,不拔银子只让用三州税银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自己算一算,三州今年有税银可收吗?!”说到这里,贾代化是真拍了桌子。皇帝都已经彻底不要脸了,那就直接让天下人都看看他的嘴脸好了。

    许进与宁州主将的脸青一阵白一阵,贾代化没说皇帝为何以为他活不下来,他们自己心里很清楚,如果当年自己及时救援,贾代化是不会受那么重的伤。

    圣人,如此行事,真能称圣吗?两个人的心里一齐有了这么一个念头。

    “宁远伯说的我们都知道,只是现在大军的粮草,也得想办法。”

    “我是无法可想。”贾代化直直给了一句。

    许进与宁州主将面面相觑,他们可都知道,这两年西北作物产出不少,贾代化更没停下让人往西北调粮的脚步。现在他的手里,别的不敢说,保西北军半年的粮草,还是没问题的。

    所以他们其实是想让贾代化替他们两州守军想想办法,人家贾代化也明白他们的意思,现在是直接拒绝了。

    贾代化心里是在冷笑,你们又不是我的臣子,皇帝给你们委屈了凭什么让我来想办法?谁给你们委屈找谁哭去。

    许进一脸苦笑:“宁远伯,这事的起因也是因为……”

    贾代化看他的目光全是冷意:“许将军这是埋怨我?也是,谁让我多事,看不得百姓饿死,非得替三州百姓上这个折子。现在看来许将军不妨再上一折,奏明圣人平州税银可押解进京,圣人想必会单独给平州军拔粮。”

    才怪!

    许进很清楚平州今年税银根本连十分之一都没收上来,别说明旨已下,皇帝不会收回成命。便是没下明旨,税银不足皇帝都要怪罪他欺君,不治罪都是好的,哪里会拔粮。

    摊上这么一位君王,许进除了苦笑竟找不到别的表达方式。

    宁州主将心思灵透,与许进无功而返后,自己又悄悄跑回西北行营,向贾代化表明了自己日后一定唯贾代化马首是瞻的决心,表示自己的宁州军就算是饿死,也会与西北军共进退:“日后宁远伯但有号令,便是让我挖自己的祖坟,我也没有二话。”这货最后这么总结了一下。

    贾代化很愿意与聪明人打交道,宁州主将这么上道,他也就给他指了一条明路,那就是可以去当地的西贝杂货铺看看是不是有粮可卖。

    没银子,好说,可以欠着。至于欠条上写什么条件,那是他与杂货铺老板之间的事,贾代化就不参与了。乐颠颠的宁州守将走了,贾代化的下一步行动也开始了。

    今年确如皇帝所说,各地天灾不断。每逢天灾,往往有人会往天子不明或是国有jian臣上想,百姓吃不上饭必然思变,正是他出手的好机会。

    何况皇帝嘴上说着要赈灾,各地的税银却收的一点儿都不含糊,就连大家都知道是遮羞布的那个加固西北防线增设的税目,都不肯停上一停。

    不趁机做点文章,都对不起贾代化这几年的准备!

    历来造反,都要舆论先行,贾代化与时先生都摸清了带动舆论的路数,这次行动起来称得上行云流水:西北这边有贾代化暗中供给银粮,数百个乡村选出村老,一路“讨吃”上京请命,求皇帝体恤西北百姓,给西北百姓一个活路。

    江南等地早就悄悄流传开了一个名为“大同教”的民间组织。这个组织一不教人信神,二不教人修来生,只专注现世吃饱饭,以求天下百姓人人丰衣足食天下大同。

    教名简单明了,教义也很简单,那就是亲帮亲、邻帮邻,穷人得救济穷人。用组织头目的话说,皇帝不管老百姓的死活,他们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饿肚子,谁家有多的吃的,现在拿出一口给别人,将来你没吃的时候,别人就会拿出十口来还给你。

    一口粮食,及时的话真的可以救下一个人的命。而大同教的组织者,是最先拿出粮食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的人。一开始百姓还不相信天上真的能掉馅饼,等自己吃到那口救命粮的时候,才知道馅饼是真的,还是rou馅的。

    是,国人是有占小便宜的思想,却不等于都为了小便宜丧失廉耻。哪怕只有一半的人把那一口粮食还回来,一传十十传百的,也让大同教的信众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随着大家信的深入,大同教还拿出了几种易用于种植的作物来教他们种植。这几样作物不挑地、产量高,田间地头都能种上几颗,让大家觉得日子更好过了一些,信教更加虔诚。

    渐渐的,大同教不满足于只是自己内部互助,开始向有些家财的人家出手,他们有自己的教义,洗脑的东西一套一套的,很有说服力,好象不加入大同教的人,就是不仁不义没有一丝同情心一般。

    而且他们也不强迫谁,就是劝说呀,解释呀,拉着人与他们一起去给那些揭不开锅的人送点吃食,让被劝说的人同情心爆棚,从内心里觉得自己的日子好过,产生巨大的优越感。

    你都优越了,都接受别人的感谢了,再一毛不拔是不是就说不过去了?等着出了些粮食,自家再被什么小混混地痞sao扰,就有人帮着出头了,有些家财的人真的发现了大同教的好处。

    投入少回报大呀。在这个官字两张口,官员是百姓父母的年代,老百姓有什么问题轻易不愿意惊动官府的。以往他们受地混混地痞sao扰,只能花钱免灾。加入大同教之后,不怕那些人sao扰,绝大部分的人都觉得那点儿粮食拿的值,下次出粮很甘心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只靠着两条腿讨吃的西北村老们,终于见到了京城的城墙了,他们不再往前一步,一齐直接跪倒在城墙之下。

    想想吧,一群外乡打扮,全身上下都是补丁,面带饥色的六七十岁的老人,集体跪在城墙之下,场面是何等的震撼。

    守城门的兵士都懵了,这些人是哪个受灾地方的灾民吗,看岁数又实在大了点儿,哪处逃难的不都是拖家带口的,光是老年人逃难,是怎么个意思?

    兵士们一边往上汇报,一边分出人来向这些叫花子一样的老人打听情况,发现沟通还是很困难的——老人们说的都是西北土话,兵士半蒙半猜也只听出来他们是从西北一路讨饭过来的。

    西北,那是多远的地方呀,这些人能活着到京城,还真是不容易。兵士难得地有了恻隐之心,连路引都没仔细查,便让这些老人先起来,到城墙下头坐着歇一歇。

    好不容易让他们听懂了自己的意思,兵士收获了好多响头做为感谢,不由有些不好意思,对老人们时不时有人悄悄进了城也没多留意——不就是饿得受不住,想要早些进城讨口饭吃吗?谁家还没个老人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。

    等顺天府终于传来不让这些人进城的命令